以下内容来自于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与工程应用》,温德通。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彩色插图,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器件结构,理解工艺的目的。作为 Design House 的 Analog Circuit Designer,我们可以更倾向于了解工艺背后的动机与达成的效果,对于工艺实现本身,或许意义不太大。本文主要 rephrase 了书中第三章;
最基本的是 PN 反偏的隔离技术,如图所示的 bipolar 工艺中,相邻的两个 NPN,依靠 PW 作为隔离,但是会存在两个问题:
LOCOS 是硅局部氧化,其实这个和PW隔离差不多,同样会有 depletion 区造成彼此穿通和寄生NMOS的问题;
此外还会造成鸟嘴与白带效应,只能在LOCOS厚度与该效应之间折中。
广泛应用于 0.25um 以下特征尺寸工艺的隔离技术是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如下图所示
虽然 STI 仍然会有 Depletion 区高压穿通和寄生NMOS的问题,但是在5V下没有问题;主要的问题在于 STI 挤压应力的LDO效应和沟槽拐角形态尖锐的问题。
Hard Mask 的逻辑是这样的,原来是用光刻胶去当阻挡层,适用于湿法刻蚀,但是湿法刻蚀各向同性,刻蚀的形状不是我们想要的。
于是有了干法刻蚀,利用等离子气体等方式,实现非常整齐的刻蚀凹槽。这样会有两个问题,光刻胶消耗完会被干法刻蚀消耗,而且光刻胶容易跌倒于是需要涂薄一点,但是薄了吧就更容易被消耗了
于是多几个步骤做出了 Hard Mask 这个中间层去配合他,图中粉色的部分就是 Hard Mask
Drain Induced Barrier Lowing 的意思是,在高 Drain Voltage 下,电力场线会会延申到沟道,与 Bulk 形成 Depletion 区,这个 Depletion 区如果在器件沟道长度比较短的情况下直接到达了 Source,会导致漏源直接穿通。解决办法是降低漏极 Depletion 区的宽度,具体有如下三种方式
晕环离子注入,Halo,或者 Pocket,因为其长得比较像裤子的两个口袋。如下图的第二步骤(b) 就是在进行晕环离子注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本来是轻摻杂的 PWELL 提高浓度,从而降低 depletion 区的宽度。另外一个背景是,PWELL 的浓度正常来说从上倒下时逐渐增加的,所以下面的浓度偏低,形成的 depletion 区较大,所以主要矛盾时解决下方的 n+ 与 pwell 下区域。这种方式只用于短沟道器件,例如只需要对 0.18um 1.8V/3.3V 中的1.8V器件做 HALO,3.3V器件就不需要了
对于更窄的器件,更好的方式是让漏源的结深变浅,这样 depletion 区就不容易从 drain 延申到 source。如下图所示,0.5um工艺的结深在0.22um,0.18um的结深0.18um,45nm的结深为0.1um,22nm UTB-SOI 工艺的结深为 6nm。实现方式是大流量低能量的粒子注入
PWELL 的浓度正常来说从上到下是逐渐增加的,下面的浓度偏低。上面栅空能力强,下面栅控能力弱。如果将摻杂的浓度反向变过来,也是一种解决思路。但是器件表面的摻杂浓度对 VTH 有较大影响,且底部较大摻杂浓度会导致库伦散射导致载流子迁移速率降低;
原书作者在这里插入了 Well Proximity Effect,在图示下非常容易理解,由于侧边的反射,导致阱边缘的浓度偏高(表现为VTH提高),
在经典理论中,对于短沟道器件本来正电压会随着沟道距离变小而变小,但是由于 halo 的作用下,提高了 Drain/bulk 附近沟道的摻杂浓度,沟道越短的器件其相对占比越大,反而导致了越短的器件其 VTH 越大
Hot Carrier Injection,这个问题与 ESD 高度联系在一起, ESD-Ⅱ-Protection-Devices 中讲了不少 HCI 的问题。这里我们看到 Drain 端的电压较高,其形成的 Depletion 区也比较大,在上面接近 Gate 的区域由于栅控的存在,宽度最窄,那么在这个区域场强也越大,电子很容易被加速到非常快,这部分电流的主要的部分流入 Bulk,少部分到达Source,甚至有一部分越过 Si/SiO2的势垒到到达 Gate 导致栅漏电;
流入到衬底的电流,在 BULK RESISTANCE 的作用下提高 BULK VOLTAGE,在衬偏调制作用下降低 VTH,甚至导通了寄生的NPN,达成了 ESD 的 Snapback 机制。
改善HCI的方式是区降低降低漏栅附近的场强,其中一种思路是使用不同扩散速度的粒子区形成 Drain,不仅在纵向扩散也会在横向扩散。目的是在重掺杂的 Drain 外侧形成中等掺杂的 n+ 区域,在栅附近与 PW 形成缓变结,提高 depletion 宽度从而降低场强;但是这个会产生与 halo(晕环注入) 相反的效果,与解决DIBL的思路背道而驰,因此需要按需使用。
为了改善DDD增加结深的问题,只需要在漏栅这个局部形成缓变结即可,这里就用到了 Spacer Sidewall 技术区形成这个 LDD 区域。其侧墙的材料,为了解决寄生电容问问题,会额外增加 SiO2 和 Si3N4 的结构以降低寄生电容。
甚至到了更先进工艺下,生成了多重侧墙结构,以避免 Si3N4 应力对器件的影响
Polycide 是通过 LPCVD 在多晶硅上形成金属硅化物 WSi薄膜,Polycide 只会沉积到 Poly 层表面,poly 的摻杂类型并不会影响 polycide 的阻值;
Salicide 是对降低漏源的阻抗而进行的,是在完成漏源粒子注入之后进行的步骤。其材料与退火温度与金属的熔点相关,长沟道工艺是 Ti-Salicide,0.18um~65nm 工艺主要是 Co-Sailicide,65nm以下的工艺使用 NiPt-Salicide。
与之相关的 ESD 应用中,由于Ballasting 的要求,需要来开 Drain-Contact to Gate 的间距实现一定阻抗,我们是期望 Drain 端的 diffusion 电阻有一定阻抗的。这里就需要用到 Salicide 阻挡层了,称之为 SAB (Salicide Self-Aligned Block) ,或者RPO (Resist Protection Oxide)
由于LDD的存在,ESD事件下,容易在这里形成尖端放电,损坏ESD结构。有两种方法解决该问题,无论是哪种 ESD-IMP,都是在解决NMOS的ESD问题
n-type ESD IMP 方法在注入 LDD 时,增加注入的深度,避免产生突出的结构
p-type ESD IMP 是在 Drain 下面注入高浓度 p+,让Drain下方形成的PN结的 depletion 区更窄,降低其击穿电压,让其先于 LDD 结构被击穿从而实现对 LDD 结构的保护。
金属互连线,选择材质的考虑是电阻率、台阶覆盖率和电迁移率,
铝穿刺问题如下,另外一种解决办法是在铝当中加入1% 的Si,之所以是1% 是因为 Si 在 Al 的饱和溶解度大约是 1%,也是因为这 1% 的可溶性导致了铝穿刺问题。
缩写 | 全称 | 中文 | 用途 |
---|---|---|---|
USG | Undoped Silicate Glass | 未掺杂硅酸盐玻璃(SiO₂) | 就是普通的SiO2; 早期工艺的ILD,介电常数3.9~4.2; 稳定性强、可靠性高,但电容较大 |
FSG | Fluorine-doped Silicate Glass | 氟掺杂硅酸盐玻璃 | 在 USG 基础上掺杂氟(F),可降低介电常数到 3.4~3.6; 用于低K要求的ILD |
BPSG | Boron phosphorus silicate Glass | 硼磷硅玻璃 | 掺杂了硼(B)和磷(P)的 SiO₂,更容易流动(reflow); 用于填充深沟、平坦化表面,多用于源极/漏极区或 STI 上方的 ILD 早期层次; 缺点是高温下容易扩散,需要使用阻挡层 |
ULK | Ultra Low-k Dielectric Hydroxyl-Terminated Silicon Oxide |
含羟基(–OH)的硅氧超低介电常数材料 | 低k值(<2.5),用于 ILD 存在热稳定性,吸水性,机械强度等问题 需要有机修饰以兼顾性能和稳定性(如下) |
ULK(Ultra Low-k)材料根据其化学组成和结构特性,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你提到的 SiOH、SiCH₃、SiOC,它们往往是构成 ULK 的基础单元或修饰基团。
分类 | 说明 | 特点 | 用途 |
---|---|---|---|
SiOH-based | 含羟基的硅氧结构 | 极性强,易吸湿,不稳定 | 常作为前驱体,用于后续改性或形成多孔结构 |
SiCH₃-based | 含甲基的硅氧结构 | 疏水性好,低k,较稳定 | 常用于修饰 SiOH,提升热/湿稳定性 |
SiOC | 有机改性的硅氧烷(Silicon Oxycarbide) | 机械强度好,低k(~2.6-3.0) | 逻辑、RF 低k 工艺广泛使用 |
SiOCH(Porous) | 多孔硅氧碳氢材料 | 超低k(<2.5),但机械差 | 最常见的 ULK 主力材料,应用于先进互连 |
Porous SiCOH | 含孔的 Si–C–O–H 材料,工业常见命名 | k ~2.2–2.5 | 用气相沉积(CVD)后蚀刻形成空穴 |
Organosilicate Glass (OSG) | 有机硅玻璃 | 基于 Si–O 网络,掺杂有机基团(如 CH₃) | 兼顾机械强度和低k,适合多层互连结构 |
由于暂时用不到,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