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自于 P.E.Allen 2015年的视频课程,ESD - An Analog Design Viewpoint
在P.E.Alen 的讲义中,将ESD的模型统一为如下的结构
下面这张图对比了三种模型的电流-事件形态
测试设备:HBM通常是手持的 ESD Gun 去测试;而CMD通常需要机台,将芯片充电后,再拿 Ground 探针去接触 CHIP 的 PIN 脚;
我们需要明确通过 ESD 测试的标准,一个非常简单快速的方法是通过 ESD 实验前后的漏电去判断,如下图所示,正常的IV曲线为 Normal Leakage,但是经历过 ESD 测试的芯片其 IV 曲线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给出一个标准,也就是虚线的 Leakage Current Failure Criterion (通常在最大工作电压下的 Leakage Current)
ESD的测试过程,每个电压等级下打3片,对于每一片:(正电压一次 -> 负电压一次),重复这个过程3次。测试3次的原因在于,担心芯片由于内部节点被充电后存在浮空电压,导致下一次 ESD 事件失败;测试的标准来自于 QSS/JEDEC 标准,JTR001-01-12,对于多PIN的芯片,可以根据端口类型分组,比如将 Power Pin 用小于3Ω 的线连接起来当成一个PIN,再去进行两两之间的测试。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ESD不能跳着打,需要每个等级逐渐打上去,原因是在于由于 dV/dt 的速度不一样,会导致芯片出现一个特定的失效窗口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不希望由于加热等导致的二次击穿特性,影响芯片的测试结果。因此测试中需要控制芯片的温度,这样就引入了 TLP ( Transmission Line Pulse ) 的测试方法。下面这样图是关于 BJT 器件二次损坏的过程:纵坐标是 Collector 的电压和电流,横坐标是事件,开始电压瞬间升高,电流随之升高,但是中间维持住一段事件内,IV 乘积的功率导致芯片加热损坏,发生了 second breakdown, 从 IV 特性上看到此后电流增大而电压降低;
为了避免在测试过程中过多地加热被测设备,我们需要产生一个短暂的激励,通常为 0.2~5ns 的这样一个电压激励。这里就用到到了 Transmission Line 去产生这样的激励了。受限我们将 传输线 充电至 待测电压,然后将开关闭合,那么此时信号传向 termination resistor 后,将会产生 2倍 传输线波长的 Pulse 信号。这样通过控制传输线的长度,也就控制了激励的 Pulse duration。基本原理如此,这里明显设计到了RF传输线的基础理论, 是传输线的长度, 是光速, 是相对电阶常数, 是脉冲宽度: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电压激励是产生了,但是如何捕捉2ns 电压激励产生的 2ns 电流 response呢?直接测量需要 10GS/s 采样速率的测量设备才能做到吧,探测传感器上,需要罗氏线圈(非接触测量,配合积分电路)或者使用磁阻传感器,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学习。
如下图,是一个 TLP 测试方法,我们看到了对应 ns 级别的电压和电流 pulse,最终得到了 DUT (Device Under Test) 的 IV 特性曲线。